變文書 I

2002—2014
混合媒材

作品簡介

「變文」原是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為方便傳教,而變更佛經本文,並藉由「俗講僧」以講唱方式(1),將原本艱深的佛教教義,轉化成一般人易於理解的通俗故事,此種講唱形式被稱為「俗講」,將「俗講」的內容書寫成文字即為「變文」。因此種講唱形式和「變文」文體,深受民間歡迎,使得「俗講」與「變文」逐漸脫離佛教色彩,進而發展成符合民間需求的通俗文學、傳奇小說、戲曲與說唱等藝術形式。
陳界仁始終把拍攝影片的過程,視為一次與被排除者、異議者進行連結的「拍攝行動」、一個自選研究課題的行動學校、一種打破既有專業與業餘界線的生產方式,以及如何組織異構式臨時社群的實驗。因此,陳界仁以「變文」的跨文化特性與其「從流變過程中演化出多重形式的歷史」為參照,將其十餘年來音像創作的作品構想圖、記錄照片、象徵物件、片段影像、臨時電影院等,重新組裝成混合音像/文字(2)/繪畫/裝置/劇場的空間性的當代《變文書Ⅰ》。
但不同於歷史上的「俗講」與「變文」,是去解釋、轉譯、改寫已完整化的「正典理論」,在陳界仁的創作中,則是將處於當代政經結構與生命治理下,被遮蔽、排除和難以定義的人與事件,進行異議的再想像與再書寫。

註解

  1. 「俗講」興起於盛唐(713—741),到宋真宗時遭官方查禁(997—1021),致使大量「變文」逐漸失傳。要遲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才因英國學者史坦因(Marc Aurel Stein)、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Eugène Pelliot)等人,先後至敦煌向當地的王道士,盜買其偶然發現埋藏於敦煌藏經洞中的大量寫本(變文)與圖畫(變相)後,「俗講」、「變文」與「變相」才開始為中國人所知,同時也使中國文學史學者,瞭解宋代話本小說為何勃興、以及許多戲曲與說唱形式的起源為何。相關歷史之中文資料,可參閱http://baike.baidu.com/view/1359742.htm
  2. 請參閱〈變文書Ⅰ- 我的文化生產參照系譜〉。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