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向屋
2020
聽力檢查室.5.1音響.紅外線監視器.液晶螢幕.CIA解密文件複印本.音源列表
作品簡介
相對於「感覺剝奪」以折磨個體生理感知功能的極限手段,擊潰被剝奪者的意志,進而使其不得不向權力者妥協;「洗腦」的操控策略則大多於日常生活中施行,通過不易被察覺的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等手段,以及部署各種令人愉悅的獎賞機制,使個體在淺移默化的環境中,逐漸認同洗腦機制所植入的價值觀、欲望構造與思維模式,進而使被洗腦者以為自己的價值觀、欲望方向與思維方式,都是自己獨立思考後的自主選擇。
《迷向屋》借由表面看似「感覺剝奪」的形式,試圖創造一個讓參與者通過極端的身體性體驗,撬開一個讓參與者可以重思既有價值觀、欲望構造與思維模式的時刻。
作品以一間完全符合隔音標準的聽力檢查室的裝置呈現,但其內部空間僅有一平方米,除了一把椅子外別無他物。當參與者進入與外界完全隔絕的全黑空間後,會先聽到有兩人在頭頂上方對談,隨著對談聲逐漸下沉,越來越多不同的談話聲、呼喊聲持續加入,直到所有的聲音像是圍繞著參與者不斷旋轉的混響時,參與者也越來越陷入某種暈眩狀態。此時,從上方降下的低頻聲,一次又一次震顫著參與者的全身,當參與者的身體接近可承受的極限邊緣時,聲音倏然終止。然而,因聲音的能量無法在接近完全隔音的聽力檢查室內立即消散,致使參與者彷彿還能聽到不斷環繞的殘響,二至三分鐘後,才進入全然寂靜的黑暗中,此時的寂靜時刻也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沉思與反思時刻。
當參與者走出《迷向屋》後,很可能會好奇剛剛聽到的混響,其音源究竟為何?
在《迷向屋》正後方牆上的展示台上,有兩份文件。一份是寫於1985年,題為《法國:左翼知識分子的倒戈》的報告,內容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對包括米歇爾.福柯、雅克.拉康和羅蘭.巴特在內的法國後馬克思左翼哲學家的分析,以及在冷戰的戰略框架下,應如何利用這些哲學思想的大綱。另一份文件則以列表形式列出了《迷向屋》裝置中所用到的聲響來源,其中包括參與者一開始聽到福柯與喬姆斯基於1971年進行的著名辯論,以及其後加入的各種聲音,包括:從後馬克思左翼哲學家至右翼哲學家的演講、迷幻藥物與精神治療效果的醫學報告、路西法效應與MK Ultra的實驗介紹,以及公司王國如何操控人的感知與異議者如何進行反操控行動等,全部音源總計超過上百條。
「迷向屋」之「迷向效應」在於──即使參與者後來知道這些音源來自觀點差異極大的各種話語聲,但當這些不同觀點被編輯成混響後,參與者不但無法分辨這些不同音源所說為何,更難以抵擋持續加強的重低頻聲對身體造成的不適。從某方面說,這也是在網絡時代的眾聲喧嘩下,已難以再耐心傾聽任何話語的現實情況。
但這件看似參與式、沉浸式的作品,還包含一個讓參與者可以「反被動」的關鍵設定,即隔絕「迷向屋」與外部世界那扇厚重的門,其實並沒有鎖。亦即,任何參與者都可以隨時推開門離去,或者讓自己處於進入與離開之間的位置,或是利用簡單的開關門動作,反過來干擾混響對人的感知的影響,進而讓自己成為左右混響的改變者。而這一切都取決於個體如何選擇自身的位置,以及將採取何種運動方式介入這件作品。或是完全不進入「迷向屋」。
換言之,在《迷向屋》中,陳界仁除了展示了全域式操控技術這一當代現實之「毒」,也留下參與者可以自行「解毒」的位置,亦即,個體經驗過全域式操控技術的「迷向效應」後,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可以作為改變「迷向效應」的改變者。
註解
- 此作品之聲音由陳懋璋設計、製作。聽力檢查室由星河聲響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