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思考筆記
1999—2000/重新編輯2018
DV轉數位檔案.黑白.無聲.8分16秒.單頻道錄像
作品簡介
《十二因緣—思考筆記》(1)是陳界仁於1999至2000年,以預演形式,開始拍攝探討「虛假未來」的《十二因緣》系列攝影作品時,同時拍攝的短片,並計劃將其發展成一部更完整的長片,但這個計畫最終因籌措不到製作經費而未能實現。
短片中,兩位視障者在遍佈監視器的封閉環境內,想像著科技技術超速發展後的未來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一位懷孕女性,夢見她的孩子將出生於大瘟疫發生的時代,以及一群被網路連接線串連/穿透的後人類,在與電腦主機失聯下的失魂狀態⋯⋯,而這一切都被監視器持續紀錄,並上傳至不知位於何方的主機。
近二十年後,當人類社會已完全進入由公司王國(Corporatocracy)所操控的網路世界,每個個體也都以看似日常的線上工作、社交、消費、遊戲等行為,成為了可被隨時監控與操控之人時,陳界仁重新編輯這部短片──儘管當前的世界,並不像影片中瀰漫著末世氛圍,但人處於被監控與操控的狀態,確實已成為新型態的生命政治,而這一切問題的根源,不只與科技技術有關,更與佛教討論人類複雜的欲望,爲何會無止境膨脹的十二因緣相關。
訪談節錄
眾所周知,我們已經生活在由跨國金融資本集團、軍工複合體和數位與生物科技巨頭等公司王國所共構的帝國所製造的全域式操控技術內,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既是無隱私的透明人,也是被演算法不斷計算的數據資料,以及被各種後真相與無真相政治包覆之人。或者說,我們的感覺構造、欲望構造與思維方式,幾乎已淪為可被公司王國全面操控的處境。
即使我們完全不上網,不使用電子貨幣,或是將已成為我們主體一部分的手機與各種隨身行動裝置都丟棄,甚至更極端地將鑲嵌著晶片的各種身分證件也全部拋棄,我們還是難逃已遍佈世界各處,並具有快速人臉辨識、步態辨識、語音辨識的監視器所監控。換句話說,這個世界既是一個已沒有任何 「外部」的世界,更是一個隨時可以把我們從數位系統中竄改成連我們自己都不認識的「另一個人」,或是在數位系統中將我們完全刪除,讓我們成為「不曾存在之人」的世界。
我們都知道要改變這個看似無牆、開放,實則是管控更加嚴格的世界,最直接的方法,即是立法規定這些公司王國必須將屬於公共領域的事務透明化,將個人未涉及犯罪的部份,交由個人決定是否願意被保留。
但若要進行相關立法,無疑是向這個由跨國金融資本集團、軍工複合體、數位與生物科技巨頭等公司王國共同結合而成,並早已穿透與左右大部分主權國家的帝國進行挑戰,而目前顯然沒有任何力量,足以挑戰這個超級龐大的帝國。
同時在帝國推動的新自由主義、新殖民主義、新種姓制度的統治下,我們除了已喪失穩私權,貧富懸殊的問題也在急劇擴大,根據樂施會(Oxfam)2018–2019的年度報告,在2018年,全球前26名富豪所擁有的財產,約等於全球一半(約38億人)較貧困人口所擁有的財產總和(2)。換言之,新殖民主義、新種姓制度已是現在進行式,而我們正在走向成為新賤民階級的路上。
那我們該怎麼辦?
回到激發我創作《十二因緣—思考筆記》的1999年,當時我已使用電腦近四年,但對於那時的科技樂觀主義,我始終抱持著謹慎的懷疑,因為從人類社會的過往歷史教訓中,我們不難了解到──當每一次技術革命發生時,也是新形式的殖民主義誕生之時。到1999年時,我們可以看到跨國金融資本集團與掌握網際網路等技術的高科技公司已徹底結合,並正在發展那時我還無法完全想像的新殖民形式,因此我開始計劃拍攝《十二因緣—思考筆記》,當時我想通過描述某種歹托邦的科幻形式,藉此連結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曾遭遇過各種可見與不可見的被殖民歷史,並從中尋找如何面對已經到來的新殖民形式的方法,雖然這個過於龐大的計畫,最終因籌措不到經費,只留下試拍的片段影片,但它也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某種比過往任何殖民形式都要強大的新殖民形式成形後,那我們該怎麼面對。
這也是後來我開始實驗──如何通過以「身體性交往」為主的各種自我組織形式,以及與失業勞工、臨時工、移工、外籍配偶、無業青年、社會運動者合作拍攝影片的起因之一,因為在面對公司王國藉由掌控網路世界,作為新殖民形式的情況下,對無法掌握高科技技術的絕大多數人而言,無法被真正上傳網路的身體與身體性經驗,既是我們最後的「武器」,也是我們可以與公司王國進行談判的關鍵「籌碼」。
我的意思是:科技雖然有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但當科技淪為新殖民主義的工具後,如果我們能學會佛法中的「以欲化欲」與「以幻解幻」(3)方法,以及從身體性經驗中體悟到非語言、非數據與無法被演算法真正計算的「空性」(4)(śūnyatā)觀──而這既是被社會離心器拋離而出,並因此喪失存在感之人,唯一無法被剝奪的智慧財產,更是人建立另一種存在感的起點──亦即,當我們不再僅依靠網路作為感知世界的唯一途徑,不再以網路作為獲取自身存在感的核心場域,而就在各種監控形式的監看下,發展自己感知世界的其他方法、另類的生產方式與經濟運作模式等,那麼當這樣的透明人達到足夠多的數量時,也意味公司王國將逐漸喪失能維持其龐大運作成本的消費者,此時,公司王國為了讓自身能繼續存在,就不得不跟所有的透明人進行協商,而這也是讓被壟斷的科技技術,可以共有化的起點之一。
註解
- 十二因緣為佛教對於人為何會具有永不滿足的欲望所做的分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4%BA%8C%E5%9B%A0%E7%BC%98 [瀏覽日期2024年5月10日]。 - 原文「In 2018, the world’s 26 richest people owned as much wealth as the poorest 3.8 billion.」見於樂施會2018–2019年度報告A2頁面,下載網址:https://oi-files-d8-prod.s3.eu-west-2.amazonaws.com/s3fs-public/2019-12/191219_Oxfam_Annual_Report_2018-19.pdf [瀏覽日期2024年5月10日]。
- 幻相(māyā)與西方語境中所指的幻象(illusion)並不相同,雖然幻相(māyā)也包含如魔法師利用錯覺去製造幻象之意,但更主要的意涵則是指宇宙間包括人在內的所有事物,都沒有絕對的本質,都處於不斷流變的狀態中,因此也彷彿如幻相般地存在。
- 「空性」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9%BA_(%E4%BD%9B%E6%95%9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5%9A%C5%ABnyat%C4%81 [瀏覽日期202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