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入松
2015
藍光光碟.黑白.局部有聲.23分17秒.單頻道錄像
作品簡介
2015年1月18日晚間,《殘響世界》以類似繞境儀式的影像劇場形式,回到樂生療養院放映,整個過程大致為──邀請前來參與的觀眾,跟隨裝有銀幕、循環放映《殘響世界》中,北管樂團演奏〈風入松〉片段影像的小貨車,自丹鳳山山腳步行至山頂上的納骨塔旁之空地,於聆聽院民簡短介紹樂生保留運動的歷史後,與院民一起觀看四頻道版的《殘響世界》;待影片結束,裝有銀幕的小貨車,再度循環放映起〈風入松〉片段影像,從位於城市邊緣的樂生療養院,駛往台北市中心的台北刑務所遺址,於遺址前放映《殘響世界》第四段影片〈之後與之前〉後,結束此放映儀式。
《風入松》為刪減、改編、重演該次放映儀式,所拍攝而成的「後紀錄」影片,影片捨棄了原放映儀式的所有紀錄影像,改以聚焦於重演過程中,包括院民在內的不同世代觀者於觀看影片過程時的細微表情,以及觀看與被看、靜態與動態、凝結與漂浮、投映與顯影、平滑與噪訊、人造光與自然光之間的多重複意。
而選擇放棄作為「證據」的原放映儀式的紀錄影像,改以拍攝「重演」的置換方式,不只是對《殘響世界》及原放映儀式的再次岔開,更間接指出無論是一場社會運動或一次放映儀式,曾參與其中的不同個體,他們的身體性感受、記憶與意識的流變過程,都「不可能」被當時的現場紀錄影像所真正定影與定義。
《風入松》以「『不可能』紀錄」的問題意識為出發點,並非否定現場紀錄影像的重要性,也非要討論虛構與真實的問題,《風入松》更明顯的嘗試是──藉由一場經過安排的重演,討論影像與「『不可能』紀錄」之間的多重辯證關係;當我們看著影片中專注看著《殘響世界》的觀眾,無論他們顯露的是平靜或有所感觸的情緒,亦或是與影片內容似乎有所距離的觀看狀態,我們都不可能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但這些溢出可用話語敘事的「莫名狀態」,恰恰又只有透過鏡頭的長時間聚焦,才能被記錄下來。
或者說,《風入松》意圖呈現的是──如何將事件中,始終存在但又常被忽略的各種「莫名狀態」,從事件的邊緣挪移而出,並顯影為無法被凝固其意義的「莫名影像」,於是這「莫名影像」中的「莫名性」,讓我們只能於觀看時,無限地漫想與身體性地經歷,而這個時刻,亦是歧點與奇點可能浮現之所在──因為,我們既是那隨時可能呈現各種「莫名狀態」之人,也是於漫想中可能提出各種歧點與奇點的能動之人。